央廣網上海2月26日消息(記者吳善陽)醫院是最復雜的公共建筑之一,專業機電系統繁多,24小時不間斷運行,人流量大,人車物流程相互交錯,運維難度高。傳統以“應急處理”為主的被動式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現代化高端醫療需求,急需向以“預防”為主的主動式運維管理模式轉變。上海建工四建集團在上海市東方醫院改擴建工程中,借助工程服務模式的創新和核心技術的發展,為業主提供了設計咨詢、施工總承包以及運營管理的全過程服務,將自主研發的“基于BIM的醫院建筑智慧運維技術”進行了全面應用示范,是國內首次將BIM技術深度應用到醫院建筑運維階段,為“智慧醫院”提供“智慧建筑”。 用BIM建??寺 疤摂M”醫院 本次改擴建的新樓工程位于陸家嘴浦東南路,總建筑面積83161.97平方米,包括地上24層、地下2層,主要服務于重大保障和高端醫療,新增床位500張。上海建工四建集團研發基于BIM的智慧運維系統,將海量異構的建筑靜態和動態信息整合,實現建造到運維的信息傳遞,形成建筑全生命周期大數據,實現基于BIM和人工智能的醫院建筑主動式、集成化運維管理,避免突發故障,保障醫療環境,提高醫療體驗。 工程以“大樓配大醫、診療配設備、服務配智能”的閉環診療圈模式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便捷的醫療服務。以新樓為載體,連接院前、院中、院后,形成“一站式”診療連通基礎。在新樓建設初階,四建集團使用BIM建模軟件創建了建筑、結構、機電安裝、視頻監控、電梯、精裝飾、醫用氣體、污水處理等專業環節的運維模型。以此為基礎進行初始的空間分配、維保流程、設備監測和安防預警等預演,將設計師、工程師在建造階段積累的經驗數據轉化為結構化的運維知識庫。 讓“虛擬”醫院建筑動起來 該項目成功地將BIM模型導入基于BIM的智慧運維系統,并與視頻監控、電子巡更、安防報警、電力監測、機電監測、客流車流、人臉識別、室內定位、機房環控等系統對接。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將三維可視化模型與實時運維數據動態整合,營造“實景”運營管理體驗。 運維團隊可隨時隨地查看新樓設備運維和報警情況,并接收來自電話、微信等方式的報修信息,輸入運維系統,實現在線的報修服務管理。還可根據設備的運行情況、定期維保要求和維保班組工作負荷情況,自動發起設備維保計劃,實現預防性的維保,減少設備故障率。 一部智能手機實現無障礙就醫 為實現智能的主動式運維管理,四建集團運用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算法,對監測數據進行多維度統計分析,對歷史故障狀態進行深度學習,得到數據背后深層次的規律性信息和異常情況;從而預測潛在的設備故障,提前進行設備巡檢保障設備可靠運行,減少突發事故。 上海建工四建集團自主研發的東方醫院建筑智慧運維系統包括強大的建筑大數據中心和輕便的桌面管理端、網頁端、智能移動端等多個終端。醫院運維人員、醫護人員、患者僅憑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自由穿梭于新老樓之間,實時與運維系統連接。此外,新樓七層的“航母”型復合手術室可在一分鐘內完成CT、MRI(核磁)、DSA(血管造影)等床位的移動。每位患者通過“私人專線”可與醫生隨時隨地互聯。就診線上系統的運行,預估幫助患者平均節省就診時間150分鐘。24層樓頂設有醫療直升機轉運平臺可使直升機艙內的患者單架不經換床,直接放置在移動手術床上,火速送至五樓手術室,患者被轉移運送的次數大大減少。 桌面管理端為運維應急指揮中心提供數據展示和模型呈現;網頁端為一線運維主要工作界面,系統可實現隨處訪問;手機移動端使用HTML5技術開發,搭載微信平臺,可實現手機訪問;平板移動端使得運維不再受硬件與空間的局限,讓智慧運維走出機房。 通過在東方醫院新樓工程BIM運維應用的探索和示范,上海建工總結形成了醫院建筑運維信息應用標準,已在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立項。上海建工通過建筑本體和醫療服務需求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建筑空間環境和設備性能的最優化,為綠色醫院建設提供了全生命周期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