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在阿塞拜疆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5項世界遺產和第37項世界文化遺產。為配合良渚申遺,做好永久保護,相關部門運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構建了“物聯網+GIS”實時監測,天、地、空一體化的日常巡查機制,為遺產本體和自然環境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良渚古城遺址由瑤山遺址、谷口高壩、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城址四個片區組成,申報遺產區面積為1433.66公頃。區劃面積大、遺存要素多、分布范圍廣、周邊環境復雜,在申遺、保護和研究中,監測體系建設是一項新的挑戰。據業內人士表示,維護這一遺產的價值及其真實性、完整性,提高遺址保護管理水平,必須通過測繪技術創新一套符合良渚遺址實際需求的監測體系。 據介紹,良渚古城遺址實施的“物聯網+GIS”實時監測,就是對地下水和地表水位、降雨量、區域空氣溫濕度、局部土壤含水率和溫度等環境因素布設傳感器,進行遺址和自然環境重點監測,與GIS技術相結合進行大數據分析。如分析地表徑流水位與周邊地下水水位的空間影響關系,降雨強度對土體不同深度溫濕度的影響等,為超大范圍遺址管理、潮濕環境下的土遺址保護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范例。而天、地、空一體化的日常巡查機制,則基于移動技術、GIS技術、遙感監測技術,研制“監測云”,以遺產地大比例地理數據為底圖,疊加所有的遺產要素及巡查任務,形成了精確的網格化監測。這使得全方位監測成為良渚古城遺址保護管理的有力抓手,遺產本體和環境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來源:泰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