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留影、車過留牌”。南昌市紅谷灘新區鳳凰家園小區安裝了智慧平安系統,成為該市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小區后,充滿了“科技范”。 鳳凰家園小區是經濟適用房、廉租房、農民還建房于一體的綜合性小區,擁有近萬名居民,因人口密集、流動性大,曾是傳銷、盜竊等案件高發的“問題小區”。去年8月,該小區率先被納入南昌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小區,搭建由派出所、物業公司、社區三方共管的智能平臺,實現小區管理由“傳統人工”向“智慧集成”轉變,小區治安及居住環境得到了凈化,在創新社會治理,破解基層治理難點和痛點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刷臉出入遠程開門 8月2日,記者前往鳳凰家園小區,小區大門口雖不見保安在現場值守,但人、車出入井然有序,小區居民僅需朝門口的人臉識別機照一下正臉,行人通道門就自動開啟。居民進入各自單元樓時,再通過門禁機二次刷臉,才可進入樓內,被人臉識別機擋在大門口的外來人員,需在保安值班室填寫來訪登記信息后,方可入內,但不能輕易進入居民樓。 在鳳凰家園小區8棟居民樓門前,記者遇見送快遞的王師傅,因無法通過門禁機刷臉進居民樓,便致電收快遞的居民。當時該居民在外地出差,但他通過手機智慧社區APP系統遠程開門,王師傅才得以進樓,將貨物順利送達該居民家老人手中。 鳳凰家園小區有10名左右7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及60歲以上的殘障五保戶,是社區特別關愛人群。他們的信息被錄入小區智慧平安系統,其行蹤全在系統掌控中。他們離家后若超過12小時未返回,或超過2天未出家門活動,該系統將自動報警,并將預警信息推送至社區民警及社區干部手機,便于他們及時處理。 年逾六旬的趙建國是一名殘疾五保戶居民,去年持續雨雪天中,因行動不便曾連續3天未出門,連菜也懶得買,靠吃面條填飽肚子。社區干部收到預警信息后,立即致電詢問他的狀況,隨后拎著一大包食物上門看望他,令他熱淚盈眶。 可疑人員悄然搬走 據了解,鳳凰家園小區近七成住房是農民還建房,同一住戶名下擁有3至7套房屋的現象很多。因此,該小區租賃房較多,租客身份較復雜,以前不少是傳銷人員。 鳳凰家園社區居委會書記萬紅蘭告訴記者,傳銷人員扎堆入住小區,十幾人同擠一間居室,晝伏夜出,活動隱蔽,給社區帶來了安全隱患。以往僅靠人工對他們的出入信息進行登記,根本識別不出其可疑身份及異常行為,小區管理難度非常大。去年小區安裝智慧平安系統后,大量可疑人員悄無聲息搬離小區。此后小區內幾乎未再出現傳銷或盜竊現象,治安環境得到了凈化。 鳳凰家園社區民警張成向記者介紹,該小區出入口升級為集智能門禁、人臉識別、人車核錄等技防系統于一體的高科技安全防線后,小區所有居民車輛牌號錄入門閘系統,由系統自動識別后方可進出小區,外來車輛及外來人員則均需提供行駛證、身份證等證件,經門崗保安將身份信息錄入核查系統后,方可入內,真正實現“人過留影、車過留牌”功能,令可疑人員望而生畏。 向智慧家居延伸 張成向記者介紹,智慧平安小區的好處不只是體現在治安管控方面,同時還提供各類便民利民服務。該智能平臺下一步將打通數據壁壘,融合戶政、交警、出入境業務,小區就此設立一體化自助服務機,方便居民免費照相、身份證換補證、港澳通行證簽注、交通違法處理等事項。 據了解,智慧社區已被納入南昌智慧城市發展規劃,與雪亮工程無縫對接,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以小區、商貿區為點,街面為線的整體成面智慧防控新常態。同時智慧社區建設還將向智慧家居工程延伸,提供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養老等各項服務功能接入端口,實現公共管理和社區服務的融合。(來源:中國江西網)
|